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及二十大报告均强调“探索国家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四新建设,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安徽省亦提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的战略目标。
高等教育同质化培养与学生个性化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教育供给单一与个体发展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科壁垒与产业融合需求的矛盾;管理刚性与个性发展的矛盾。与此同时,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知识复合性、实践创新力提出新挑战。为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安徽工程大学自2022年,全面推进“三全六专”育人实践。六合彩澳门(中国)官方网站 作为改革先锋,聚焦“更交叉、更专业、更融合、更个性、更卓越”目标,将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作为核心抓手,进行了系统性探索。
一、构建“六选四跨”个性化培养体系
在学校“六选四跨”框架下,学院整合资源,加大供给,全面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制定“一生一策”人才培养方案,旨在打破传统刚性框架,赋予学生充分自主权,实现从“桌餐”到“自助餐”的根本转变。
选专业:根据《安徽工程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校内转专业办法》所有在校生均有转专业机会,以更能发挥其特长,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选方向:主动对接战略新型产业,适应地方支柱产业和战新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传统专业方向。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将催化工程方向调整为化工新材料;应用化学专业将绿色化学方向调整新能源材料化学;环境工程专业将环境监测方向调整为环境生态工程,紧密服务于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选模式:实施复合、拔尖和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大辅修专业、微专业、拔尖创新班、企业冠名班、奇瑞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建设力度,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选课程: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学科专业+实践教育+学科交叉”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开设学科交叉课程,丰富课程资源,打破专业和学科的壁垒。选进程:加大课程尤其是学科交叉课程的供给,同时更新劳动教育和美育课程,增开跨学期课程,通过优化选课机制,允许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主安排课程修读学期。选教师:推行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老师科研方向选择导师和课程主讲教师。通过“六选”的实施,实现四跨,即跨专业、跨年级、跨学院和跨校际学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二、关键举措:多维协同推进个性化落地
(一)主动对接战略前沿,优化培养方案与专业布局
优化培养方案,紧密追踪产业前沿,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各模块课程供给,不断增加交叉课程和跨学期课程数量,近三年学院开设交叉课程50余门次,跨学期课程30门次。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主动服务区域发展,对接战略战新兴产业,动态调整传统专业(如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方向,设立特色模块方向供学生选择。构建交叉融合课程群,打破单一课程局限,围绕培养目标,结合前沿领域(如碳中和、智能化工、新能源化学等)建设跨学科课程群,提供知识“套餐”选择。
(二)拓展融合资源,搭建多元成长平台
开设企业冠名班:与地方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开设“神剑冠名班”、“美佳新材料冠名班”,实施“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近赛事、进企业”的“五进”培养模式,校企共定方案,开设共建课程。共建实践平台:与地方企业联合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芜湖市研发服务平台等,为学生提供高水平实践载体。实施创新拔尖人才计划:自2016年,在全校组建“应用化学拔尖班”,已连续开办9期,成效显著。四级通过率97%,考研率达70%,就业率100%,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推广至校内其他学院。卓越人才计划: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固化“一学院一品牌、一专业一赛事”格局,构建“课程-沙龙-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育人链。近三年开设项目式教学课程12门次,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80余项。
(三) 强化师资与教学创新,保障个性化教学质效
打造高水平多元化师资队伍:引育并重,以讲座教授、客座教授等形式引进领军人才;通过产业教授、产业导师、课程特聘教授推进校地高层次人才共享。学院现有126名教职工,博士学位教师98人,含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国家人才5人,安徽省学术带头人等省级人才8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5人。教师能力提升:常态化开展“名师工作室”、“金”彩一课、教学直通车等活动;实施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选派“科技副总”,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建设:现有工科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和“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等4个省级教学团队。
深化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项目引领,近年来学院获专业建设类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获省级重大/重点教研项目5项,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17门次,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特等奖2项)。同时大力推广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 创新管理服务机制,支撑个性化发展
加强学生管理与指导:探索“教学班”与“行政班”结合的管理体制。强化党团组织、辅导员队伍与本科生导师制建设,建立智能化选课系统与学业预警机制。推行“一生一策”培养方案,在本科生导师指导下,引导学生基于兴趣、能力与职业规划,科学制定并动态调整个性化培养方案。
完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完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合理性评价机制,改进学生网上评教与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推动从单一“评教”向“评学、评课、评效”转变。强化督导,发挥教学督导在“督教、督学、督管、督改、督建”中的全方位作用。加强信息反馈与持续改进,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推动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与第三方评估。
(五)注重第二课堂,强化三全育人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曾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结合学生兴趣与学校资源,推进“学科竞赛+”的第二课堂育人模式,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和Chem-E-Car竞赛中屡获佳绩,先后获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部级奖励100余项。充分利用大学生实践基地、红色资源、乡村振兴实践营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相关活动被中国教育报、大学生云报、安徽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三、结束语
为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六合彩澳门(中国)官方网站 以“三全六专”育人实践为引领,以个性化人才培养为核心,创新构建并实践了“六选四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通过优化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拓展教学资源、强化师资保障、创新管理机制等系统性举措,有效破解了传统“桌餐式”培养的弊端,实现了向“自助餐式”个性化教育的转型,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学习内驱力和成长适应性,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拔尖创新人才与应用型卓越人才探索了一条有效路径。
(作者:李兴扬,傅应强)